主页 创始日志 Turtology 龟象学 地球纪年 地球文明 生命起源 道的传承 统一场论 资料汇编

 

中国《河图》数理与雅“卓金历”(Tzolkin)古文明融合之

宇宙时间简史

The Brief History of Universe

作者:三星斜月 于北京2010年4月22日

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用自古就有的道,来观察和理解今天的存在,就可以理解宇宙的初始,这种方式叫做“ 道纪”)

历史时代

百万年

主要事件

往生宙(Prepadean Eon) 13000

根据《龟象学》中的“物质循环理论”(the Cycle of Matter),当具备如下条件时,就可以完成物质的循环过程:

a) 质量转变为能量(E=mc2

当宇宙“创生核”质量足够大时,其强大的引力场可以将吞并的所有物质“分崩离析”后,将物质变成其内部的能量,即所谓的能态光子或阳太极。创生核为阴太极,具有将 能态光子锁闭在其内部的能力。

创生核数理和结构:内部为阳太极、外部为阴太极

b) 角动量守恒

在创生核吞并物质的同时,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星际物质的旋转角动量将全部传递给创生核,从而使创生核自旋加速。

c) 能量转变为质量

当创生核的自旋线速度超过创生核的宇宙速度时,创生核就可以将正、反物质沿其切线相反方向抛射出创生核。

光子 → 正中子 + 反中子

宇宙中不只是总星系的创生核能完成物质循环过程,象银河系中的银核也具备创生物质的能力。从《龟象学》的数理看, 当创生核吞并足够质量的物质后,使其自身的自旋速度加速到大于创生核的宇宙速度时,新的物质就将 必然从创生核抛出,从而开始物质新的一轮循环。如此,宇宙大爆炸理论就是不正确的。 因为宇宙物质并不是某一时刻同时创生的。不同时间创生的物质其效果也形成“膨胀”的现象,大多数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但显然并不是所有的星系之间都是如此,星系之间也存在相向运动的情况,这种情况最终导致星系之间的并吞现象。

银河系由宇宙创生核创生

大约130亿年前由银核生成银河系早期恒星星核,星核物质 抛离银核后将迅速膨胀并分解为无数的中子,部分中子经衰变产生质子和电子 ,演变为早期恒星。

最早期的恒星“双胞胎”星核(模拟)

大约50亿年前,地球的“爸爸”爆炸(超新星爆炸),在恒星坍塌的瞬间合成地球上所有的重元素(34.6% 铁、29.5% 氧)。地球在形成之初是一个炽热的热气球,然后逐渐冷却,最终形成具有液态热核和固态实体的圆球形星球。

《宋史·天文志》:“宋至和元年五月己丑,客星出天关东南可数寸,岁余稍末。” 在“宋至和元年五月己丑”(即1054年7月4日)开始,有“客星”出现在天关(即金牛座ζ星)附近,星的颜色是赤白。在最初的23天,即使在白昼,其光度如“太白”(即金星)。直至一年多后的“嘉祐元年三月辛未”(即1056年4月5日)才消失不见。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有关超新星爆炸(蟹状星云)的文字记录。

在《殷墟书契后编》有记载:“七日己巳夕总,有新大星并火”。意思指七月己巳黄昏有一颗新星接近“心宿二”,还有这颗星在辛未日消失的记载。这是世界最早关于超新星爆炸的文字记载。

冥古宙(Padean Eon)、隐生代(Cryptic era)

4570

地球从一个炽热的热气球,在宇宙太空中逐渐冷却。地球的“婴儿”时期,初生的地壳非常薄,而地核的温度又很高,火山喷发连绵不断。地球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等。

原生代(Proterozoic)

4150

地球上出现第一个原核生物

酒神代(Nectarian)

3950

古细菌出现

早雨海代(Lower Imbrian)

3850

地球上出现原始海洋

太古宙、始太古代 (Eoarchean Era)

3800

原核生物——细菌与古菌进一步进化 

古太古代

3600

蓝绿藻出现

中太古代

3200

原核生物(主要是指细菌、古菌、蓝绿藻这些原核生物)进一步发展,为生物向着下一步的发展、进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太古代

2800

第一次冰河期

地球的温度或冰河期(Ice Age)产生的原因主要由4个大因素共同发生作用而形成:

a) 地球地热(含火山灰 ),主要影响在地球形成早期,其影响由强到弱,最后趋于平稳。

b) 银河季候(2.5亿的周期) ,银河季候对地球温度的影响是由太阳系在银河的轨道半径决定的。轨道半径变长时,银核对太阳系的引力场弱,导致地球温度下降;反之,轨道半径缩短时,银核对太阳系的引力场强度增加,致使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缩短以及太阳活动强度增大,此双重作用将使地球温度回升。

c) 太阳活动周期(间冰期)

d)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间冰期) 随植物或海藻的光合作用增加或海水温度下降而减低,随海水温度的提高而增加。

具体过程如下:

1.地球从50亿年前诞生之初的炽热气球体,首先经历了一个人长达22亿的不断冷却过程,至新太古代地球温度降到最底。这个时期决定地球温度的因素是地球地热。

2.地球经过漫长的太空遨游后,在新太古代前后被太阳捕获,成为太阳的一个重要成员。这一时期地球大气中氧的含量不高,主要由二氧化碳代替,在接下来16亿年的时间中,地球温度持续升高,蓝藻和细菌的大量繁殖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地还原为氧气。蓝藻在原始海洋的沉积形成今天的石油。这一时期影响地球温度的主要因素是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地球的温度回升来自太阳能。地热能和银河季候退居次要位置。

3.由于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不断还原而日益减少,地球吸收太阳能的能力不断降低以及银河季候的双重作用,在约8.5亿前地球再次变成一个“雪球”,即成冰纪(Cryogenian)的出现。成冰纪后地球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银河季候(Galactic Seasoning),其大的周期约为太阳系绕银核一周的时间,即约2.5亿年:成冰纪(8.5亿年前)→寒武纪(5.5亿年前)→二叠纪(约3亿前)→白垩纪末期(6500万前)。

4.在一个大周期中由地球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和太阳活动周期等因素形成大周期中的间冰期。4万-1.2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河属于间冰期,主要因素是地球二氧化碳的浓度过底形成的。

5.现在银河季候是“春分”,太阳活动平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由于人类的活动渐增,地热平均,因此,地球的温度处于持续升温的过程中。有效控制碳排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元古宙、成铁纪(Siderian)

2500

 特大型铁矿田形成,蓝藻、细菌进一步发育

层侵纪(Rhyacian)

2300

 蓝藻、细菌繁盛

造山纪(Orosirian)

2050

 蓝藻、细菌繁盛

古元古代、固结纪(Statherian)

1800

 蓝藻、细菌繁盛

盖层纪(Calymmian)

1600

 蓝藻、褐藻发育,出现大型宏观藻类

延展纪(Ectasian)

1400

 蓝藻、褐藻发育,出现大型宏观藻类

中元古代、狭带纪(Stenian)

1200

 蓝藻、褐藻发育,出现大型宏观藻类

拉伸纪(Tonian)

1000

罗迪尼亚(Rodinia) 古陆形成 ,由许多很古老的陆块漂移拼合而成

成冰纪(Cryogenian)

850

发生雪球事件 ,指地球上曾发生过的全球性的冰川事件

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Ediacaran)

630+5/-30

多细胞生物出现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均远2004年在云贵高原的前寒武纪地层中发现地球动物世界的第一批“居民”——“贵州小春虫”化石

世界最古老的动物化石5.8亿年前——贵州小春虫的生理结构图

显生宙、古生代、寒武纪(Cambrian Explosion)

542.0±1.0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藻类生长通过光合作用开始大量还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大气中氧气逐渐增加,藻类生物的残骸形成今天大量燃烧的石油 。大气中氧气的增加,通过臭氧层有效隔绝紫外线,为海洋生物进军陆地作准备

云南澄江寒武纪动物群——那罗虫

奥陶纪(Ordovician)

488.3±1.7

鱼类出现;海生藻类繁盛

志留纪(Silurian)

443.7±1.5

陆生的裸蕨植物出现 ,开始向陆地繁衍

泥盆纪(Devonian)

416.0±2.8

鱼类繁荣、两栖动物出现、昆虫出现、种子植物出现、石松和木贼出现

石炭纪(Carboniferous)

359.2±2.5

昆虫繁荣、爬行动物出现、煤炭森林、裸子植物出现爬行动物出现 ,陆地森林被埋入地下,形成煤炭,今天挖来燃烧

中生代、二叠纪(Permian)

299.0±0.8

二叠纪灭绝事件,地球上95%生物灭绝、盘古(Pangea) 大陆形成

三叠纪(Triassic)

251.0±0.4

乌龟、恐龙出现、卵生哺乳动物出现

侏罗纪(Jurassic)

199.6±0.6

有袋类哺乳动物出现、鸟类出现、裸子植物繁荣、被子植物出现

白垩纪(Kreidezeit)

99.6±0.9

恐龙的 身体越来越大,至白垩纪-第三纪 (6500万年前)恐龙瞬间灭绝,地球上45%生物 也遭灭绝

新生代(Cenozoic Era)

第三纪(Tertiary)

古新世(Palaeocence)

始新世(Eocene)

渐新世(Oligocene)

中新世(Miocene)

上新世(pliocene)

 

65.5±0.3 新生代时地球的面貌逐渐接近现代,植被带分化日趋明显,乌龟继续繁衍 ,有胎盘的哺乳动物出现,鸟类,真骨鱼和昆虫一起上统治了地球,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合称老第三纪,老第三纪一直延续到二千五百万年前,那时的植被以森林为主,大地上漫步着一类巨大的食肉鸟类-不飞鸟,海洋中则以巨大的有孔虫为特征。哺乳动物中有很多现在已经灭绝的类群,旧大陆有踝节目,钝脚目,恐角目,裂齿目,肉齿目和奇蹄目的早期种类雷兽,古兽,跑犀和两栖犀等,新大陆有焦兽目,异蹄目和闪兽目等。还有很多现存哺乳动物的祖先类型也可以追溯到这时,如始祖马,始祖象等。新第三纪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当时海洋中大型的有孔虫已经灭绝,六射珊瑚大量发展,形成大型珊瑚礁。陆地上则开始出现大草原,适应以禾草为食的新型食草动物开始繁盛,大地的面貌更加接近现在。新第三纪时的动物种类是历史上最多的,各种犀牛和古象等在这时候达到全盛,森林中还有各种古猿。

渐新世(约3650万年-2330万年前)

第四纪(Quatrernary)

更新世(Pleistocene)

3.00 最高等动物——原始人类出现,原始人类起源于亚洲或非洲。

第四纪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发生大规模的冰期,一件是人类和现代动物的出现。更新世大约就是全球范围出现冰川作用的时期,又有“冰川时代”之称,冰期和间冰期不断交替,对应气候寒冷和温暖时期的交替。没有冰川的地区,则有潮湿和干旱时期的交替,称为“洪积期”和“间洪积期”,更新世又称“洪积世”。亚马孙广袤的热带雨林在干旱时期曾经退缩成岛状。更新世时动植物受到巨大的影响,许多现在的动物地理和植物地理现象皆源于此,而在我国南方动物群则一直比较稳定,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持续了很长时间。

 

河北阳原盆地桑干河畔泥河湾——小长梁遗址古人类化石(250万年前),东方最早的古人类文化的遗址,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

山西芮城县西侯度村四侯度旧石器遗址(180万前)

周口店北京人 (23万-70万年前)

山顶洞人头盖骨化石2.7万年前的晚期智人

在人类学中,小长梁古人类或后期的北京人可能就是“蒙古利亚”(Mongolia)人种或东方人类的始祖,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西伯利亚、北美的印地安人、南美的玛雅人、北极的爱斯基摩人都是蒙古利亚人种。

全新世(Holocene) 0.12 在大约12,000年前最后一次冰川消退之后,地球进入了全新世(Holocene Epoch)。全新世开始,本次文明的人类祖先降临地球,人类来到地球时带了两个“宝贝”:一个是《河图》——银河系星图(空间);一个是玛雅卓金历(Tzolkin)——银河季候历(时间)。人类逐渐进入农业文明时期,对自然的影响日趋扩大,进入工业文明以后,更是改变了整个地球的面貌,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生物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严重。

“道”的传承序列

人物

时间

事件

盘古

公元前10,000年

大约12,000年前,最近一次冰河消融,地球进入全新世(Holocene),盘古是中国人能说出的最古老“人”的名字

伏羲

公元前4 ,100年或前6,100年 伏羲得《河图》,根据白龟推演八卦,夏人因之,曰《连山》或传说就是《山海经》

黄帝、苍颉

公元前2,600年

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或传说就是《大荒经》

大禹

公元前2,100年

大禹父亲鲧治水无功,跳入黄河变成玄龟(玄鱼)帮大禹治水

商汤

公元前1,600年

商朝盛行用龟甲占卜

文王

公元前1,100年

烈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文王囚羑里演《周易》

老子、孔子

公元前600年

老子《道德经》、孔子作《易·系辞传》

许慎、曹植

公元100年

许慎《说文解字》、曹植《神龟赋》

周敦颐

公元1,100年

周敦颐《太极图说》
 

京ICP备05079977号 试用元码输入法,请给我留言……更新:2010429日